近日,大博醫療發布的 2024 年年報猶如一顆春日驚雷,響炸醫械圈。
大博醫療全年營收達 21.4 億元,同比飆升 39.3%;歸母凈利潤 3.57 億元,同比增幅高達 505%,扣非凈利潤更是暴增 2603.9% 至 2.85 億元。
這組數據不僅刷新了 2021 年集采以來的最佳業績,更讓市場驚嘆:在骨科耗材價格被集采政策壓制三年后,這家曾因 "業績腰斬" 被看空的企業,究竟如何實現從谷底到巔峰的涅槃?
從上市初期的輝煌到集采沖擊下的困境,再到如今的業績逆襲,大博醫療的發展軌跡充滿戲劇性。在探究其如何實現涅槃之前,讓我們先回溯它那 “上市即巔峰” 的黃金時代。
大博醫療的黃金時代
(2017-2020)
2017 年,大博醫療正式登陸 A 股,此后僅用三年時間就書寫了資本市場的神話。
憑借創傷、脊柱類產品的技術優勢,公司市值在 2020 年 6 月達到 198 億元峰值,股價最高觸及 118.98 元 / 股,較發行價累漲 9.2 倍。
財務數據同樣亮眼:從2018年到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7.72億元、12.57億元、15.87億元、19.94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71億元、4.65億元、6.06億元、6.73億元。歸母凈利潤穩定在 6 億元以上,并且持續保持高毛利水準,成為機構重倉的 "醫療白馬"。
然而,這份風光無限的業績并未持續太久,隨著 2021 年骨科耗材集采政策的全面落地,行業價格體系被重塑,曾經的市場王者瞬間陷入至暗時刻。
集采風暴下的至暗時刻
(2021-2022)
2021年7月,河南等十二省(區、市)骨科創傷類醫用耗材聯盟(簡稱“河南聯盟”)帶量采購工作中,71家企業的20751個產品通過競價中選,涉及大博醫療、三友醫療、威高骨科等多家A股公司。
中選產品最高降幅為95.78%,平均降幅為88.65%。
政策沖擊立竿見影。大博醫療2022年營收同比暴跌 28.09% 至 15.36 億元,歸母凈利潤更是斷崖式下跌 86.3%,僅剩 9221.9 萬元,不足 2021 年的零頭。
大博醫療的股價也隨之崩盤,2022 年 10 月最低跌至 18.5 元 / 股,市值縮水超 80%,"集采依賴癥" 成為貼在公司身上的標簽。
在集采的寒冬中,大博醫療能否逆襲,成為行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如今,大博醫療交出的亮眼財報,猶如一記強勁有力的破局之音 —— 曾經深陷集采困局的它,用遠超預期的業績增長,宣告了一場漂亮的絕地反擊!
逆襲密碼
三大戰略支點撬動業績反轉
集采續標:從 "價格犧牲" 到 "份額收割" 的戰術升級
2024 年人工關節、脊柱耗材續標談判中,大博醫療展現出精準的政策適應能力。
集采為大博醫療提供了以量換價的機會,呈現降低價格提高供應量的趨勢。
大博醫療也曾在過往年報中指出集采政策增加了公司醫院的覆蓋率,能夠幫助公司擴寬銷售渠道,來保證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由此降低獲取渠道的成本,減少銷售費用。
例如在河南12省集采中,國產廠家競爭激烈,進口企業如強生、史賽克等已從前五強名單中消失,以大博醫療為代表的國產企業取而代之,占據43%的市場份額。
成功續標后經銷商信心恢復,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達 4.42 億元,同比增長 498.58%,為研發投入和新業務拓展提供彈藥。
多元布局:從 "單極依賴" 到 "三駕馬車" 的生態構建
根據2024年報披露,公司整體毛利率為68.75%,較上年同期有所提升。而面對骨科業務的不確定性,大博醫療選擇通過拓展非骨科耗材品類業務,如微創外科、齒科、神經外科等,進一步豐富了產品線,增強市場競爭力。
2024年,大博醫療所打造的第二增長曲線也迎來了全面爆發,微創外科、神經外科、齒科類產品逐步扛起營收大旗。
其中,微創外科類產品實現營業收入3.6億元,同比增長26.5%,毛利率高達78.2%,營業收入占比達到18.7%。
出海加速:從 “試水國際” 到 “全球深耕” 的戰略進階
在國內集采重塑市場格局的同時,大博醫療將海外市場作為第二增長引擎,2024 年國際化戰略取得實質性突破。憑借差異化競爭策略,公司在新興市場與發達國家市場雙線并進,海外收入達到 2.17 億元。
公司產品已遠銷至澳大利亞、烏克蘭、智利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續多年出口額在國內骨科行業排名前列。未來,大博醫療將繼續深化國際化發展戰略,加快海外市場的布局,提升國際市場份額。
集采浪潮下的行業眾生相
在這場集采重塑行業格局的殘酷競爭中,眾多同行仍深陷價格廝殺與利潤收縮的泥潭,艱難尋求破局之法。而大博醫療憑借前瞻性的戰略布局與高效的執行能力,不僅成功穿越行業寒冬,更在業績表現與市場份額上實現逆勢增長。
這場行業洗牌如同試金石,將大博醫療與同行間的差距逐漸拉大,其逆襲之路的含金量,在橫向對比中愈發清晰可見。
春立醫療 2024 年凈利潤僅 1.25 億元,同比下降 55%,國內關節業務收入因集采腰斬,雖海外收入占比達 43.8%,但難以彌補國內市場的頹勢;
三友醫療處境更為艱難,2024 年凈利潤僅 0.11 億元,同比暴跌 88.18%,脊柱集采導致其毛利率銳減 13 個百分點,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威高骨科盡管實現凈利潤 2.24 億元,同比增長 99.22%,但仍略遜色于大博醫療的505%。
大博醫療,憑借對集采政策的精準把握和多元化戰略布局,成為行業內鮮有的在 2024 年實現凈利潤、營收、毛利率同步增長的企業。
這場始于 2021 年的集采大考,最終成為大博醫療的成人禮。
據悉,廈門恩加泰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于昨日成立,在股東信息中可看到大博醫療持股85%,為最大股東,后續大博醫療有何新動向,值得市場期待!
大博醫療這場震撼行業的逆風翻盤,恰似一部鮮活的商業啟示錄:它將政策寒潮淬煉成創新引擎,把單一業務的危局重構為多元增長的版圖。
作為國產骨科領域的領軍者,這家企業用三年蟄伏與突破印證了一個真理 —— 真正的行業強者,從不在逆境中退縮,而是以破局者的姿態,在政策與市場的風暴中心,重塑屬于自己的商業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