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6 日,山西省政府采購網發布重要公告:晉城市第三人民醫院計劃投入 2.5 億元更新醫療設備,此次采購涉及 CT、MRI、檢驗設備等 221 個品類共 1836 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招標中僅有 15 臺設備允許進口(如電子胃腸鏡系統),其余 1821 臺全部要求國產,國產化率接近 99.2%。這一采購規模不僅創下山西省紀錄,更標志著國產醫療設備在政策支持下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作為二級甲等公立醫院,晉城市第三人民醫院遷建項目總建筑面積 8.8 萬平方米,計劃 2025 年 11 月完成設備安裝。
此次采購要求供應商在合同簽訂后 60 天內完成交付,對國產廠商的供應鏈管理和技術成熟度提出考驗。
采購清單顯示,影像設備仍是核心需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聯影、東軟、邁瑞等國產廠商憑借性價比和本地化服務優勢,已在多地招標中占據主導地位。
例如,河北 48 臺 CT 集采由聯影、安科、東軟包攬,四川 5.0T 磁共振項目亦由聯影中標。
國產設備的普及不僅體現在高端市場,基層醫療體系同樣加速滲透。
以 DR 設備為例,2024 年國產化率已突破 70%,晉城項目中預算 200 萬元的 DR 設備也明確要求國產。這種自上而下的政策導向,正在推動國產設備從縣域醫院向三甲醫院拓展,形成全層級的競爭力布局。
01
10億大單,僅限國產
如果說晉城項目是量的積累,福建的集采則代表質的突破。2024 年,福建連續發布多項大型醫療設備集采公告,總額超 10 億元且全部限定國產,徹底排除進口產品參與。
在高端 CT 與 MR 設備領域,福建省衛健委分批次采購 256 排 CT、雙源 CT 及 1.5T/3.0T 磁共振設備,預算達 8.97 億元。其中,256 排 CT 單臺預算超千萬元,直接對標進口高端機型。
制圖:賽柏藍器械
價格方面更是顯著下降:以安陽市集采為例,256 排 CT 價格從 2469 萬元降至 1450 萬元,降幅 41%;1.5T 磁共振單價從 1237 萬元降至 631 萬元,降幅近半。
國產廠商通過技術創新(如聯影 5.0T 磁共振)和成本控制,逐步改變 "高價低配" 的市場印象。
福建采用 "分階段征集 + 參數標準化" 采購策略:先收集供應商技術參數,再通過公開招標確定最優方案。例如 2024 年 12 月的 CT/MR 集采,明確要求設備需滿足臨床需求先進性,并優先考慮國產自主知識產權技術。
這種模式既保證了采購透明度,又為國產廠商提供了公平競爭機會。
此外,近日河北省縣域醫共體醫療設備更新項目的 CT 集采結果同樣引發關注。
據悉該項目覆蓋 140 個縣(市、區)的 201 個醫共體,涉及 1812 個鄉鎮衛生院和 95 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此次集采涉及的48臺CT設備將在石家莊市、邯鄲市、滄州市等12座城市下轄區縣的48家醫院裝機使用。
從醫院等級看,除武安人民醫院等 3 家三級醫院外,其余均為二級甲等醫院。
在總預算 3.84 億元的激烈競爭中,聯影、安科、東軟三大國產品牌以 2.72 億元中標金額包攬全部訂單,實現國產100% 市場占有率。
這一結果同樣印證了國產醫療設備行業的技術突破,也預示著縣域醫療市場將成為國產品牌的重要增長極。
02
從“0”→“1”,
從“跟跑”→“領跑”
自 2015 年 "中國制造 2025" 提出國產化目標以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歷經十年發展,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的歷史性跨越。截至 2024 年底,DR 設備國產化率突破 70%,CT 市場占比達 35%,在《醫療器械分類目錄》1170 個二級產品類別中,僅 30 項仍無國產注冊證,較 2020 年減少 37 項,標志著 "從 0 到 1" 的突破持續推進。
2020至2024年我國國產注冊證數量為零的二級類別產品數量
數據來源:高端醫械院數據中心、醫療器械創新網
從具體領域來看,我國共有6個二級類別的產品在2024年獲得了“零”的突破。
2024年國產突破“零”的二級類別名單
數據來源:高端醫械院數據中心、醫療器械創新網
技術突破與政策協同構成發展雙引擎
影像設備領域,聯影 5.0T 磁共振、東軟 NeuViz Glory CT 等高端設備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并進入三甲醫院;
內窺鏡與超聲領域,澳華 4K 超高清內鏡、開立超聲診斷系統加速替代進口;
AI 技術應用方面,邁瑞 AI 超聲診斷系統、聯影 CT 影像重建技術顯著提升診療效率。
政策支持體系持續強化
2023 年《政府采購進口產品審核指導標準》要求 137 種醫療器械 100% 國產化,中央財政撥款 200 億元支持縣級醫院設備采購。
常態化集采則通過價格杠桿重構市場格局,心臟支架、人工關節等品類價格降幅超 80%,推動外資退出中低端市場,國產企業憑借成本優勢占據主導。
技術攻關與審批改革形成創新合力
"十四五" 期間,醫療設備專項投入超 50 億元,重點突破 CT 球管等核心部件。
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將上市周期縮短 30%,2024 年 62 個產品通過該通道獲批,同比增長 25%。
同時,國產設備加速出海,2023 年出口額同比增長 18%,東南亞成為主要市場。
展望未來,高端設備替代、核心部件自主化、全球化布局將成三大方向。
盡管 DR、中低端 CT 市場已被國產占據,但 DSA、PET-CT 等高端領域仍被外資把控(市占率超 90%)。突破 CT 探測器、超導磁體等技術壁壘,通過并購拓展全球市場,將是國產廠商的必答題。
從晉城的千臺訂單到福建的 10 億集采,從政策扶持到技術自立,國產醫療設備正迎來重要發展機遇。隨著 AI、5G 等技術深度融合,國產廠商有望在下一個十年實現更大突破,重塑全球產業格局。對于醫療機構和患者而言,這場替代浪潮不僅能降低采購成本,更將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助力普惠醫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