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10日,美國白宮發布一項行政命令,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9日宣布對中國增加125%的關稅,加之自3月初以來已經實施的20% 所謂芬太尼問題施加的關稅,累計關稅已達145%。
剛剛(4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自2025年4月12日起,我國將調整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措施。調整《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于調整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措施的公告》規定的加征關稅稅率,由84%提高至125%。
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正在遭到全球大量企業的反對。在健康醫療領域,關稅不僅擾亂了全球供應鏈,更意味著疾病治療負擔將上升。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沒有贏家。
中美關稅貿易戰愈演愈烈,醫療器械市場也同樣加劇了醫療器械領域的市場競爭。同時也對中美跨國醫療器械企業發展提出更為嚴峻考驗,外資醫療器械企業將面臨“本土化深化”與“全球化重塑”的雙重挑戰。
盡管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挑戰仍在加劇,但瞄準中國的可持續與創新發展機遇,堅定深耕中國的跨國企業并非少數。
01
2025年西門子醫療,
加推20款“中國制造”
近日,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總裁、全球管理委員會成員王皓在上海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西門子醫療Siemens Healthineers計劃在2025財年推出約20款“中國制造”的全新醫療產品。這一舉措是對中國市場潛力的深度判斷,也是其推動全球醫療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步驟。
他指出,目前西門子醫療已實現包括高端和超高端設備在內的全產品線本土化。“我們持續在中國增加研發和生產投入,這不僅是對中國醫療市場潛力的信心體現,也是我們參與中國醫療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決心。”
今年1月,西門子醫療在廣東省深圳市啟動了一個投資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高端醫療設備研發和生產基地建設項目。項目建成后,將與其2002年在深圳建立的現有生產基地協同運行,形成倍增效應,預計兩個基地合并后整體規模將達到目前的三倍。
值得一提的是,西門子醫療不僅實現了全產品線的本土化生產,還成為首家在中國生產核心部件的跨國醫療設備企業。
此次CMEF展出的MAGNETOM Flow配備了公司最新發布的DryCool創新超導磁體,該磁體已經納入西門子醫療中國制造體系,并將在深圳新基地正式投產。
02
歐姆龍,
始終堅定對中國市場投入!
當CMEF醫械展與關稅大戰“狹路相逢”,在本次展會上多位跨國企業高管對全球關稅問題表達關注。
歐姆龍健康醫療(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禕曉在采訪中對記者表示:“關稅對個人消費者有所影響,因為這會導致價格的波動。”
歐姆龍的供應鏈遍布全球,位于其他國家的一些制造基地生產的產品會出口美國,預計也會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國“對等關稅”的影響。
陳禕曉表示,穩定的政策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仍然希望在未來的世界中尋求持續穩定的發展,這也是為何我們更加堅定對中國市場投入的原因。”他說道,“中國有著穩定的供應鏈和成熟的市場,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中國政府對于健康醫療領域的持續支持,這對于提振企業的信心非常重要。”
中國大健康行業正在快速發展,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可能達到16萬億元以上。中國是歐姆龍最重要的市場之一。自歐姆龍在中國開展業務以來,中國的血壓計市場規模已接近2000萬臺,潛力巨大。
03
關稅“大考”,
加快外資企業本土化建設
近日,CT反傾銷及關稅疊加,GE醫療同樣面臨多重考驗,也促使GE醫療加速核心部件國產化進程,以降低對進口的依賴,提高在華競爭力。
有相關人士表示,中國是GE醫療全球范圍內重要的生產基地。以北京基地為例,GE醫療全球銷售的CT設備中超60%產自北京,設備出口額占北京醫療機械出口額約50%。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GE醫療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尤其是在國內高端影像設備方面,GE醫療占市場主導地位,與飛利浦、西門子醫療等企業,共同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
在華深耕百年的GE醫療,深諳政策導向,早早開始布局,在北京、無錫、天津、上海等多地建立生產基地。
BTIG分析師Ryan Zimmerman的數據顯示,中國市場約占GE醫療2024財年銷售額的12%,其在中國生產制造的產品,包括成像和超聲設備,約有70%在中國境內銷售。而GE醫療在華的發展前景可能取決于相關CT球管等核心部件是進口到中國還是在當地生產制造。
綜上來看,關稅壓力將推動類似GE醫療、西門子醫療等在華械企的本土化布局,如這些企業3~5年內實現核心部件全面國產化,并重構適應中國市場的敏捷供應鏈,與中國市場發展同頻共振,或將能夠持續在中國這片廣闊的醫械市場深入探索。
對等關稅的持續加碼,造成的深遠影響也不僅限于針對外資企業,我國醫療器械出口也同樣將遭受重重關卡。同時中美政策博弈可能引發技術管制(如高端設備出口限制)、數據安全審查等附加風險,增加企業合規成本。
顯而易見,關稅升級將重塑醫療器械行業的全球競爭格局。短期內,企業需通過供應鏈多元化和成本管控應對沖擊;長期則需依托技術創新和本土化戰略鞏固市場地位。國產替代加速與政策不確定性并存,中外企業均需在“全球化”與“區域化”之間尋找平衡,以靈活性和技術壁壘構建可持續競爭力。
但目前全球范圍內多家跨國企業一系列主動轉型的措施以及積極推行與中國同頻發展的策略,能夠讓他們在全球需求尚未廣泛復蘇且不確定性加劇的時期彰顯更多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