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變局之下,亟需構建全新的認知格局,重新審視那些已深度國產化的跨國企業,賦予他們“新中國企業”的稱號,將全行業對其的身份認可與落實,切實轉化為其進一步深耕中國市場的信念與動力。
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美方對中國關稅加征累計已超145%。前不久,美方再次發布公告,宣布部分產品將不再納入“對等關稅”范疇,貿易博弈的復雜性進一步凸顯。
在這場供應鏈震蕩中,醫療器械行業因技術壁壘高、產業鏈長,且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牽一發而動全身,成為受沖擊最顯著的領域之一。尤其是高端醫療設備核心零部件的全球化供應問題,或許將從“成本壓力”演變為全行業的“生存挑戰”,在這個過程無論是國內企業還是跨國巨頭,都難以獨善其身。
壹
核心零部件的行業“之困”,
關稅加征潮下的供應鏈震蕩
近日,中國商務部對CT球管的調查將行業核心零部件供應問題推向臺前。調查直指美印企業通過低價傾銷擠壓本土產業空間,而更深層矛盾在于——高端CT球管國產化率不足。換言之,這不僅涉及跨國企業,本土醫療設備廠商同樣承受著進口零部件成本激增與供應鏈中斷的雙重壓力。
有數據顯示,國內80%以上的CT球管依賴美國萬睿視、飛利浦旗下當立(Dunlee)等海外供應商,替換市場進口占比90%。以聯影為例,盡管其在招股說明書中提到其已具備一定的球管自產能力,但其CT產品用的球管和高壓發生器等核心部件仍以外購為主,主要就是來自包括上述三個品牌在內的境外供應商。
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無論內外資,幾乎所有廠商的醫療設備在核心零部件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進口依賴。高壓發生器的性能直接決定了 CT 設備成像質量的高低,目前國內生產的高壓發生器在穩定性和精度方面,與業內先進產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這使得許多企業為了確保設備性能,不得不選擇進口產品。
除了CT,我國高端影像設備核心零部件磁共振設備中的超導磁體、直線加速器中的加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同樣受到關稅加征和供應鏈中斷的影響。
貳
在眾多企業深陷核心零部件進口依賴困境之時,以GE 醫療為代表的跨國企業,早在多年前就已布局全球供應鏈,以降低對單一地區供應的依賴,確保供應鏈安全。依托全球化網絡與本土化布局,GE醫療中國超過 30 余年的國產化深耕正展現出獨特優勢。
作為進入中國最早、發展時間最長、國產化布局最早、成果最多的跨國醫械企業之一,GE醫療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就與原航天部和衛生部合資建設了首個本土工廠“GE醫療航衛”(航衛通用電氣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目前,GE醫療在北京、上海、無錫、天津、成都、深圳設有六大生產基地,構建了從普惠到高端全覆蓋的全面國產能力。
此外,GE醫療在中國銷售設備中95%實現本土生產,主流產品的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已超過85%,軸承、探測器、球管、超導磁體、線圈、超聲探頭、麻醉機、心電、監護等核心零部件均已實現國產。其中,CT球管從2021年起國產,且正在加速全系列球管以及更多關鍵零部件的國產。
這種策略正在改變行業游戲規則。當多數企業仍在應對進口零部件關稅沖擊時,GE醫療通過六大生產基地構建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產業生態圈,已將國產化從“替代進口”升級為“反哺全球”——北京工廠生產的CT設備供應其全球60%市場。而天津磁共振基地作為東半球總部,是GE醫療在美國以外唯一既生產磁共振超導磁體,又制造磁共振系統的基地,全球每兩臺 GE 醫療磁共振系統中就有一臺來自天津。其邏輯就在于:用深度本土化對沖關稅風險,以全球化網絡分散市場波動。
-----
關稅加征帶來的挑戰,本質上是全球醫療器械產業格局重塑的信號。在這場變革中,沒有企業能夠獨善其身,對于整個醫療器械行業而言,這是挑戰,也是機遇。
因此,當關稅沖擊迫使全行業重新審視供應鏈安全時,排除對抗、積極合作對于整個行業的發展才是破局最優解。如何借助跨國企業在供應鏈全球化和本土化方面的強大布局,凝聚更多企業力量,穩定成本及供應鏈,或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產業鏈重構的未來走向。
4月13日,GE醫療作為唯一美資企業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獲得在國產制造和創新引領方面的認可,隨后北京亦莊、無錫發布等官方政府相繼轉載,其中無錫發布更打出了《這家無錫企業,登上人民日報頭版》的標題。
時代的變局之下,我們亟需構建全新的認知格局,重新審視那些已深度國產化的跨國企業,賦予他們新中國企業的稱號,將全行業對其的身份認可與落實,切實轉化為其進一步深耕中國市場的信念與動力,與內資企業一道,共筑“自主可控 + 全球協同”的雙重護城河。